喪偶(下)

喪偶(下)

(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 杜婉霞 Joanna) 

古天樂在『送院途中』飾演的救護員馬志業,在承受喪妻之痛的同時,還要獨力照顧八歲的女兒:他那不流淚不提起的做法,令女兒誤以為即使有日她死了,父親也不會傷心。

怎樣才算妥善照顧喪親後的哀傷?男女面對哀傷反應很不同;一般男性較理性,喪妻後較傾向注目在功能性的事上:如孩子上學的接送,一日三餐的預備,怎樣安排補習班以穩住學業成績。

按臨床經驗,若丈夫是久病離世,太太會因有較多時間說出想說的話而減少遺憾。若丈夫因自殺或意外突然死亡:太太的心理撞擊會很大,需要家人、親友、社工較多支援,並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這巨變。

夫妻感情是另一影響適應轉變的因素;若夫妻感情本已很淡,貌合神離,若對方離世,作配偶的當然會難過,但因為生活上或情感上已很少連繫,即使難過,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相對較少。若夫妻感情甜蜜美好,這就不單是失去了一個共同生活、一同承擔責任和與分享快樂的伴侶,更是失去了共同的夢想:如一起看孩子長大,一起儲錢將來在某時某地置業,一起計劃旅行……夢想是人前進的驅動力,一旦失去了就會像洩氣的氣球,軟弱無力。

心理學相信人有內在自癒的能力:只要不將傷痛壓抑或假裝不見,在情感上有支持,情緒思緒得到適當疏理,容許自己有足夠時間去傷心難過:正視它、直視它、承認它、擁抱它,勇敢與那份失去共存,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哀傷沒有縮小,但你的能力和心力都强大了。

(原文刊於《家庭發展基金》Facebook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C6THW1nfH/?mibextid=wwXIf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