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 杜婉霞 Joanna)
『告別塵世』的服侍讓我接觸多了生死,看電影『送院途中』,感受良多。前線救援拍得逼真:有爭分奪秒的緊張、有血流披面的震撼。
救護員的工作生死由關,對其心理健康及情緒管理能力都要求很高。古天樂飾演的救護員馬志業除了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,在承受喪妻之痛的同時,還要獨力照顧八歲的女兒。他不流淚也不提起太太,這種『把傷痛埋藏』的做法令女兒誤以為即使有日她死了,父親也不會傷心。
通常女性較男性情感敏銳,會注意到自己在情緒上的受不了而求助;故願意走進輔導室的多是女性;要男性打開心扉可不容易!『男兒有淚不輕彈』,『男兒流血不流淚』等觀念都會令男性更難主動求助。
但喪偶的確會讓人崩潰!在『社會適應估計量表』 (Holmes and Rahe (1967)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所列表的生活事件中,喪偶排第一,平均分100!要適應喪偶後的生活變化:獨力照顧孩子功課,上學,起居飲食、家務,自己還要上班,甚至在經濟及情感上照顧離世配偶的父母,接種而來的事情叫人難以喘氣。
喪偶的哀傷何時會停?當事人何時會『好返?』哀傷不是病,沒有藥吃,亦不需『痊癒』;當夫妻感情真摯而深厚,傷痛就會一直存在;試問如此重大的失去又怎會不痛?
喪偶是巨大的生活變化,需要用時間去適應:忍耐很多孤單與寂寞,煞過多個流淚無眠的夜晚;當適應能力强了,生活就會漸漸復常;但每逢大時大節:如生忌死忌,結婚紀念日,孩子生日等,仍難免傷感。
(原文刊於《家庭發展基金》Facebook: https://w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6FQpSxDBr/?)